1、此书的正式名称?
答:作者最初拟定的书名为《走向圣地——徒步在尼泊尔喜马拉雅》(Road to the Annapurna Sanctuary Area——Trekking in the Nepal Himalayas),用此名称,是基于副标题可作为一个系列多次使用之考虑
后由出版社改为《旅行,直到另一个世界:在尼泊尔》,定名者为出版社总编
2、此书缘起?
答:源自于2013年2月、首次赴尼泊尔旅行及安纳布尔纳大本营(Annapurna Base Camp)徒步后,将旅行经历汇总并发布于穷游网的游记《天高地厚第一季》。
原帖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讲述西藏、喜马拉雅航拍的人在天际,讲述尼泊尔地面风光的人在山野,讲述徒步经历的人在圣地,以及旅途中各种人文故事的人在人间
3、作者是如何与出版社联系并签约的?
答:《天高地厚第一季》发布后,因首创了对西藏、喜马拉雅山脉航拍的详细解说,一度为穷游热帖,后广东旅游出版社编辑在为2014年度出版选题过程中,偶然看到此贴,并萌发了将其出版成书的设想
后编辑与我本人联络并达成共识,该选题亦顺利通过该出版社年度选题大会的初审,作者遂于2013年12月飞赴广州与出版社签约
4、编写此书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本书之结构、内容、数据、插图,均为独立策划、制作,并无任何团队协作,耗时大约4个月(实际为2个月)的业余时间完成,初稿完成于2014年4月,计12万字、200余张照片
5、书中内容与穷游原帖有何不同?
答:该书原本设想以《天高地厚第一季》的主要内容为蓝本,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并未考虑大换血
然而由于审核制度的存在,且考虑到市场需求等因素,实际做了60%-80%的大幅改动
因涉及敏感话题,西藏境内的航拍解说基本全部砍掉,替代以图片和数据,另涉及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与西藏有关的内容也做了相当程度的修改
新加入喜马拉雅山脉相关数据图表、详细徒步地图和资料,加德满都、博卡拉、巴德岗的简要攻略等
6、出版一本书为何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
答:据出版社,一本书的出版需要三审三校,初稿至定稿仍需经历数次修改
另加之该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可抗力,导致出版时间延后了大约1年
7、初稿与定稿有何改动?
答:主体内容无大的变动,仅序言部分做了大幅删减,该部分主要内容为讲述我个人背景
另因审核制度,尼泊尔的宗教起源章节全部改写成尼泊尔王国的历史背景,与西藏相关内容全部删减
8、定稿后,本书的主要结构和内容是怎样的?
答:全书共分10个章节,以游记原帖内容重新整理、排序后,以时间轴顺叙穿插,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我个人背景,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介绍
第二章,以旅行经历讲述尼泊尔人文、历史、宗教、地理等,加德满都简要攻略
第三章,博卡拉概况,相关户外活动,介绍安纳布尔纳峰群
第四章,喜马拉雅地区徒步的相关背景、文化
第五章,前往安纳布尔纳大本营前半,纪实性描写
第六章,前往安纳布尔纳大本营后半,纪实性描写
第七章,在大本营,安纳布尔纳峰群登山、文化历史背景
第八章,在途中的迷惘,与背夫之间的矛盾窥视当今尼泊尔社会现状,纪实性描写
第九章,巴德岗,昌古纳拉扬,罢工事件的应对,纪实性描写
第十章,总结与反思
9、本书的主要宏观价值在于?
答:国内第一部尼泊尔徒步(Trekking)题材的游记类书籍
国内首创对于喜马拉雅山脉主要山峰做详细中英文标注、并对相关数据进项详细归纳的书籍
国内第一部对喜马拉雅山脉、尼泊尔部分宗教、文化、社会等情况做详细介绍的书籍
本书中列举的大量山脉、山峰、地名名称,照片,数据,均为国内首见
10、本书的主要微观价值在于?
答: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作为我在踏上旅行道路后,知识、经验、认知积累的阶段性汇总
并阐述了我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至今,对于生活的部分核心理解
作者不喜欢那些披着理想主义外衣的功利主义,因为它的本质是不劳而获和不切实际的眼高手低
所以,本书不传播成功学,也没有所谓正能量,所有内容、观点、立场均基于客观现实出发,所有书中提及的人物、事件均为实际存在或发生过,不存在艺术加工、渲染和虚构成分
11、本书的销售前景如何?
答:在国内目前大环境下,山岳文化属于小众文化,本书虽有巨大的信息量,但缺乏娱乐性,对应的读者群体相当有限,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首印数为5000本,出版社的意愿是重印,我个人对此持谨慎态度
12、作者的版税有多少?将如何使用?
答:因牵涉到商业秘密,无法直接回答,只能说,考虑到本书的销售前景,即便印出来的全部卖完,版税也是微乎其微,换言之,说得再直白一点,连专职作家都不是靠卖书赚钱的,更何况是作者这样的业余选手
不过无论版税多少,以作者本人意愿,将寻求靠谱方式,全数捐献给尼泊尔地震灾区与西藏贫困地区
所谓靠谱方式,就是不通过任何慈善组织,由自己亲手送过去
13、本书对作者本人有何影响?
答:作者属非专业人士,也是传媒出版的业外人士,故几乎没有影响
对于作者而言,这仅为人生中一个偶然事件,作者觉得有意义,就尽力而为之,仅此
尽管这部书本身,可能是作者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可越是如此,作者觉得就更应淡而处之,因为不期而至的人和事,往往也会不辞而别,在作者的经历中类似情况不胜枚举,故而亦不愿再重蹈覆辙
14、本书何时正式上市?推广活动有哪些?
答:拙作已在9月中旬正式上市,京东、亚马逊、当当网等各大网站均有销售
因本书所写内容,与作者寻常生活反差极大,故上市后,作者除了配合出版社,用有限的手段(主要是线上)、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外,希望低调处理(尤其是线下),尽量减少对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
15、作者本人对此事有何感想?
答:该书所记录的旅行经历,是作者2013年第一次前往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徒步,也是在此行之后,才开始对喜马拉雅地区的山岳地理、宗教文化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众所周知,国内纸媒领域类似的题材还是空白,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先例可循,故而在作成本书的过程中,凡事都需要自行探索。
正如我一贯支持原创,推崇创新和启发,可反过来讲,可能也意味着高昂的试错成本。对普通人而言,一生中不会有太多机会、资源供你试错,风险非常之大。因此,以今天的视野,该书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诸多欠缺,仅能视为一部试水之作,充其量只是一次成功的试错。
不过,即便对本书的定位不高,仅就今年撰写的EBC系列,在专业性方面相比这部书就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制作本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亦是不可多得,它或许只是人生中许多级台阶中平常的一级,可若没有这一级,就到不了更高的一级,可谓不可取代的进步阶梯。
一个非专业人士,想要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制作这样一部兼具纪实性、学术性、专业性的书,本就是一件概率极低的黑天鹅事件。而在此过程中所要面对、解决的身心两方困难,难以言表,可是这部分感受,也恰恰是最没有人关心的。世俗的眼光总是只看结果,但于作者而言,过程远比结果来得重要。
而且,作者并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而是希望将喜马拉雅、包括喀喇昆仑地区各山岳及其涵盖的文化,通过自己的实地旅行和观察,做成一部系列,让更多人通过这个平台,更加直观、理性地看待那片与我们远隔万水千山、却也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地区。
无论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出版,但是有关高原旅行的游记、以及尼泊尔山岳徒步的《天高地厚》系列,都会尽力把它们延续下去,希望有朝一日,它们能成为世界观更为宏大的篇章之组成部分。除非有我认为更重要的人或事,值得自己去为之取舍,然而我个人对此持会持空仓旁观的谨慎态度。
出版一部纸质书,从来就不是我儿时的梦想,一些百转千回的经历,也早已让大喜大悲这些情绪基本消失在我生命中。不过既然,命运已经指引我走到今天这一步,半途而废未免可惜。一路走来、走得太远,或许也无法再回头,唯有时时告诫自己,不忘初心,别忘记为什么要毅然决然背起行囊。
尽管在命运长河的挣扎中,付出过足够多的代价,可是,若是能将作者的悲观天性和那些早已沉没的高昂成本,转化成为文化交流——这个旅行最重要意义做点实际贡献的动力,那也算是一种尽力而为的自赎了吧。
(镜之形而 201508 于上海)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